壹、設計說明
一、環境規劃:
1、引借美濃既有的合院、煙樓、豬圈、騎樓門廊等空間元素,再予以轉化、延伸、植入、創新,讓其融於當下的時空中,又不失其疏
離的主體性。
2、在既有的經費和工藝水準,以及民眾的認知條件下,開創新的建築視野,和空間美的價值觀。
3、以靈活的合院建築群落安排,發揮其豐富與有機的空間特性,讓文物館不只是死的「陳列館」,而是具有研究、教育以及社區的多
樣功能。
二、景觀造型:
1、運用動線與主軸線的轉折、合院角隅的開放、水、借景等手法,空間層次與節奏感豐富。
2、黃賓虹:「畫須熟中生,生澀不浮滑,自有靜氣,而不甜俗」。
三、結搆系統:
1、活用RC承重牆和梁柱系統並配合輕鋼構,表現美濃客家人傳統磚土構造建築特性,和南島民族深廊、高架、輕盈的熱帶建築特色。
四、室內設計:
1、色彩上,表現美濃客家人傳統藍衫的「藍」(窗框、金屬天花)和其補色的「黃」(木質門窗),整體上,呈現展示空間最適切的
「灰」。
2、以木質門窗及地板尺二磚,與清水混凝土作對比呈現,使其在強大的張力間不失溫馨與憨厚。
五、營建細部與施工方法:
1、材料使用上盡量樸實檢約,表現客家人務實儉樸的作風。2、本案土建、內裝、機電空調、景觀植栽、電梯等合計約
46.000
。元/坪。
貳、設計理念陳述
一、所謂突破與創新
1.在科學與物質文明上,我們可以感受所謂的創新與進步,但當我們面對結合科學、美學、工藝技術、社會文化…等綜合呈現的建築
藝術時,似乎應有更寬廣的視野來對待。
2.一如戴昺於《答妄論唐宋詩體者》云:「……性情原自無古今,格調何須辨宋唐。」創作的境界有可能是超越時間座標,意即藝術
創作乃為對美學境界、人類情感經驗的追求,此等求跨越古今,創造面對的即此,未必有古今形式之別。
3.眾所認為文明、進步的歐洲,其實是歷經數百年的時間才達成的,然而台灣卻在短短的數十年間,即由農業社會結構躍至工業社會
結構,在這快速飛躍的狀態下,何事不新,何事不奇?但對一個創造者來說,他所要追求的常常是真正屬於這塊土地的脈動與動感,未
必會滿足於新與奇。
二、設計的美學基底——疏離感興陌生化
1.當真真實實地面對當下的環境、當下的課題、當下的流行趨勢時,創作者的思緒實在無法避免作反向擺動,去進行深刻的省思,並
以疏離的作為來呈現。如果創作僅僅是將所見所思以概念化、符號化、媚俗化…等慣常的花俏手法拼貼雜陳,很自然地會掉入充滿感官
刺激的流行趨勢裡,而喪失許多對建築本質的探索;本案試圖以陌生化(defamliarization)的,手法--創造性地顛倒「習以為常」、
「理所當然」的事務,造成觀者的視點游動、喚回其深層的感覺和記憶,並引出多向度的感受,而這也是「以故為新」、「熟中生」的
創作底蘊,亦即黃賓虹所說的「畫須熟中生,生澀不浮滑,自有靜氣,而不甜俗」。
2.本案灰色的清水混凝土與黑色鋼瓦,有別於傳統合院的紅瓦磚牆或紅瓦白牆,甚至有別於金光閃閃的瓷磚世界。其簡樸、憨直、深
沈的
格調,雖說一方面呼應了客家人的性格,但在另一方面更是拉開了與當今對絢麗花俏「不假思索」的趨勢。
3.幾個充滿辯證性的思考:(l).本案的主題為「文物館J,而所謂’文物」即非現實之物(2).本建築在功能上、量體上有其特殊
性,非傳統合院的形式所能對應,這正是「疏離性」與「主體性」」的交融並陳,同時也是一體之兩面;雖然本案運用許多傳統聚落的
空間元素,並順應合院的配置架構,但這些就如「造化入畫」一般。然而在創作歷程中,更重要的是「畫奪造化」,而這「奪」字,即
表現在前述的「疏離性」與「主體性」之上。
三、非僅「突破與創新」——矛盾的交陳
1.緊迫路邊封閉厚實的清水混凝土牆、灰與黑的主色調,除了表現出「疏離感」外,還傳達了隱晦的神秘性,但東側向廣場延伸出來
的「單伸手」低矮廂房,卻是賣店和交誼廳入口,它們親切地向人招手;正門雖然謙虛低矮,還能緊抓軸線,呈現出莊嚴的儀態,而在
西側合院的角隅開放,又能讓人隔著水池和玻璃,輕快地意識到內部的活動。
2.在引介傳統空間元素或碰觸所謂美濃客家文化的圖騰時,本建築僅將它們當作「標題」,一如「標題音樂」中的「標題」,因過強
的形式、意象或符號,會讓作品推演過程喪失有機性,並且由於它們在視覺上的過於優勢,會讓想像力枯萎,因此弱化或顛覆所引介
的空間形式是探索「美濃客家文物館」主體性所必須,就如明代詩評家張岱所言:「可以入畫之詩,僅是眼中金銀屑」。「詩中有畫
」,或言過強的「畫境」,終究會讓屬於作品所持有的音韻、意脈、節奏......等等表現內涵喪失掉;雖然本建築可約略地辨識傳統空間
語彙的影子,但都作全新的詮釋,而本案更希望傳統形式的呈現是如「水中著鹽」,雖不見鹽質,但知鹽味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