畫壇怪傑 鄭善禧 |
鄭善禧畫出「樸拙美」「反璞歸真」是鄭善禧作畫時的執著,善於彩墨畫的他 ,練就一副爐火純青的傳統技法,並表現出「樸拙」、「單純」的畫風。 當然,「樸拙」是很難表現的,拙必須藏巧,以謙虛樸實的性情,無飾無華一 筆一畫誠實地呈現,鄭善禧做到了。他畫出心中的夢想,彷律童年或記憶更深 處,也曾有那般沉埋已久的天性。 基本上,孤兒很難有幸福可言,但是在幼小時的鄭善禧身上,卻是不同的情況 ,他擁有更多人的「愛」而豐碩了他的童年。 |
鄭善禧 |
他回憶著:「我四歲喪母、十歲喪父」,(因為他是二娘所生但因母早逝,記 憶只有大娘的影子)。噓寒問暖、飲食起居,由大娘一手全心扶持教養。 幸福的孤兒 鄭善禧的父親貢西老先生,早年在石碼鐐創辦謙成商行,經營碾米廠,以及代 理遠洋船務和德士古石油之銷售,事業相當的龐大,特別是在二十六年對日抗 戰期間,還主持石碼米糧聯營,將九龍江允西北溪出產的米糧,遠濟泉州、安 溪各埠,供應閩南軍民所需,對鄉里國家都貢獻了不少心血。 雖然他的父親公務繁忙,但仍然常抽空親自督教這位失去親娘的幼子鄭善禧, 所以,至今他仍感念這份難得的天倫至情:「父親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,臨帖 描字,卻把他全部的功力歸諸於我的筆勁!」就在這樣的鼓勵之下歡欣勤練書 法,他又說:「二娘生的孩子,好像是天生的認命,懂得本份和容易滿足。」 所以只要有機會跟著老父四處走走看看廟會,便十分的開懷。 他這個么兒,不僅是父親和大娘的最愛,也是所有兄長集中關愛、保護的么弟 ,尤其是大哥,幾乎大他三十歲之多,雖然是同父異母,大娘所生,卻常常代 替父親,管教有加,使得十歲的鄭善禧,失去了父親卻又不致於成「孤」。 |
移家深山遠市塵58x38cm1983 |
他回憶說:十歲那年父親過逝,心中唯一擔心的是,以後有誰能帶我去遊山玩 水、參觀廟會?!握住我手的那雙大手消失了,提起筆來,欠缺了那份溫暖及 依恃,突然覺得十分的空洞,還有,將來又能向誰去索取零朋錢呢?當然這些 喪父的後續,全部移交給了大哥鄭善祥。宜到今日,他的大哥在他的心目之中 ,始終是一棵可以遮陰的大樹,人生艱困之中的一座可供依靠的泰山。「大娘 」、「大哥」和「大嫂」,都是他生命中的重。 玩泥堆沙中的靈感 幼時的鄭善禧,時常被父親的一雙大手牽著去看廟會、串門子還有練字。脫離 了那雙法力無窮的巨臂之後,他的一半童年均沉迷在那郊野,捉魚捉蝦和校園 的泥沙堆中,不斷聚集有情世界中的景物,潛心用泥沙堆積成回憶,包括廟會 中的關公或是生活中常見的小貓小狗,維妙維肖;重敘了父子至親的恩情。 他回憶與父親共遊時的情景,在累積經驗的續作中,他發現了在造形的物象與 透視之中,有它奇特的關連,於是用筆墨線條,表達那些泥塑沙雕的時候,不 但是趣味橫生,而且是可以隨心所欲的盡情開懷。 |
牧牛 |
「我覺得繪畫的基礎可以建立在泥塑木雕之中,它們可以直接輸入創作的概念,和繪畫技巧的熟練,而且屢 試不爽」。一九七八年,他曾經為自己的孩子畫過一張「小女和布娃娃」,顯然是極想讓自己的一雙女兒也 能在童玩之中尋得大自然中的妙造靈感。鄭善禧在畫上這麼寫著:「現在的孩子處在公寓樓房中,有如因鴿 籠,鎮日看守這些布娃娃發呆。回憶童年村居,我不但可以飼鳥、養龜、捕草蟲、撈魚蝦,還可以種花栽菜 ,鎮日在自然樂園中,活活潑潑何等自在!而今孩子們幾時能出外郊遊,因此市囂,謀生為忙,何能常陪同 孩子郊遊登山觀海以滌市塵。」可想而知,大自然給了他何等的恩惠?多少的靈感,和可以和泥堆沙的素材 ! |
|
熱衷民俗畫 |
牧歸 1978 |
詩、書、畫兼修 鄭善禧偏好民俗繪畫,他對畫,從不講究如何佈局,完全採取喜不喜歡和要不 要畫為主;而且常在畫面之上以毫無體制的字,宜接而無裝飾的去敘述畫的內 容,一旦由這些直敘的旁白、自由憨拙的字體,和充滿童稚心聲,趣味性濃的 圖形,把整張空白填滿之後,就變得十分有趣。且可以直接震撼人心引起共嗚 ,這是由於他曾經苦研詩、書、及畫,卻反讓它們全部「白話」的結果。 他的夫人羅昆芳老師由心裡佩服鄭善禧,非常欣賞他有極為深厚的文學修養。 她說:「他的國學造詣極深,對古典詩詞研究下過很大的功夫」。 對於詩、書、畫三者必須兼修,是受了溥心蕾老師文人畫理論的影響,他認為 無題的畫,有如默片電影,總是有所欠缺的地方,假使說是一張畫,畫得不怎 麼樣,但在畫面之上有一首好詩,或是極好的題材,在可理解又可吟唱的情形 之下,尚可引起共鳴,若是一幅極佳的畫,而輟以不三不四的字句,豈不令人 失望,望之卻步嗎?!所以他總以溥心蕾老師能詩、書、畫三絕,作為楷模, |
雞 |
潛心的修習,希望自己也能文采風流。於是,他便從成親王上窺裴休圭峰法的 碑和老師的行草中找到米南宮的帖本,但是這些字的形態,太過流利風采,必 須要配合一下自己的個性,「鈍」和「拙」,也就是誠如他女兒所說的「老父 畫笨笨畫和寫笨笨字」。從此,「笨」和「拙」的字畫,成了他標幟,既然字 笨笨」當然畫也得「笨笨」。不用說,所用的題材,也順理成章的變笨了。 畫作「笨」且「拙」 |
海灘逐食1978 |
鄭善禧曾為他的一雙女兒畫過一張極為白活體的鄭家姊妹,憨拙得極為「溫暖 」、「可愛」,圖中畫兩姊妹相擁而行,大的清醒精心,扶持著仍睜不開雙眼 的妹妹,主人翁鄭善禧於圖中正題;「妹妹末足眠,姊姊趕時間,路上車輛紅 燈莫向前」,後又及「愷平愷文上學圖」。這句十分白話的題句,真的是「白 」到了「頂」,再直接而且「土」、「拙」,圖上的愷平也有相當可愛的呼應 ,寫得恰如其齡的稚氣:「姊姊笑笑,妹妹睡覺連推帶拉,走到學校,老師同 學大家看到,一齊大笑,妹妹醒來,莫明其妙」。圖下點出主題「鄭家姊妹。 敘為「風雨無間,為學在勤,織絲成匹,滴水江河,莫為積少,累年深高,姊 妹互勉,宜怡父母。」感覺得出,他的畫雖然是看起來有逗趣般的憨拙、喜感 ,但也流露其細膩、深沉的心音。 他之所以畫白話形態的畫以及文為跋、緣,仍是因為他對醒世畫家豐子愷繪畫 的喜愛和投入,早期他曾經大量的臨摹過,這種形態體材的作品,往往能在「 |
母雞與小雞 |
笑中含淚」、「趣味極濃」的背後,又常預留一片心酸,提供給觀畫者去深思共鳴。 黃光男曾談及鄭善禧的畫,評他的畫「境生象外」文中提到,「鄭善禧教授轉化繪畫的表現技巧,使之成為 傳達思想情感之必然,與做詩、填詞的張力極為一致,而且「縱使筆不筆、墨不墨、畫不畫自有我在」。石 濤在創作時的心境圖義,必對造形、著墨上彩,結構必有章法加以考 慮,使繪畫在質量 上達到藝術性的飽和點,一層時間、一層空間加上一層個性,宇宙世界的寬闊與人情,躍然在平靜中呈現, 既重結構之完善,更注意到畫意的再生。換言之,畫面上藝術性的濃度是作者生命溫度的關注,在多方文化 的關切中,鄭善禧教授選擇了「境中之境、象中之象」的恆常。如此風格,是精神生命的催發,也是藝術的 真義,不論以何種題材訴說,畫質的精緻與時空同在。 就因為是他作畫心態如此,所以益加的崇拜齊白石的「萬物過眼皆為所有」,只要心思細膩,不必在意題材 ,鄭善禧欣賞齊白石,是因為白石老人敢把畚箕、鋤頭以及算盤搬上畫紙。其且毫不做作的宜接敘懷。但是 儘管白石老人已經是如此的能剖白「人間」及「個性」,也堪稱「笨」「拙」得可以了,鄭善禧還是在尋尋 覓覓,看能有什麼樣的素材,更能表白返璞歸夏中的一絲不染? 童畫最真 因此他為了女兒,把一些週遭耳聞目見的題材,像是小貓、小狗、狗熊、獅子、小烏龜等都納入畫中。而且 都將它們擬人化、保留原有動物特徵。讓它們活像一個充滿人性的小精靈,和他們打成一片。看見女兒的布 偶玩具,他更是突發奇想。特別繪製成了一本玩具畫冊畫滿了各種不同的玩具娃娃,每個玩偶都有它的個性 和特有的趣味;看過的人,無論是大人或小孩,都會心一笑,頗耐人尋味。 祝壽專題充滿愛 他懷著同樣的心情和不同的手筆,畫了整本的祝壽專題,他說:「從歷史上發掘,可追溯到很早的存蹟,上 自帝王,下至平民,都有慶頌制,在帝王、國家慶典諸如班們秦凱、出巡秋獵、親耕親桑,太平春市等,而 百姓中賀婚慶壽,莫不有特製詩文楹聯書作以稱頌。對於感情表達,中外皆然,賀婚慶生,最為普遍,只是 國人為精緻、外國人的祝賀贈畫,總是一般性的畫,罕有應事慶性質而製作的專題畫,在中國從來是末題未 用的為多而通用的較少」。鄭善禧從高三開始,就紋盡腦汁,為他最敬愛的大哥鄭善祥老先生,每年製作一 幅畫作為全家族的祝壽賀禮。 他說:「家中以大哥最大,為我們共同的家長,國家多難,兄弟先後分批逃生來台,家業淪沒,各為謀生之 計,而散居分立,一年中也難得幾回團聚。所以每年農曆十二月底,以大哥大嫂雙壽之慶,藉此兄弟應其家 匯集一堂,以敘天倫,避亂異鄉,有此境遇,真是謝天謝地,實沐祖先蔭德,亦以台灣安定、社會繁榮,而 國民有幸,所以大哥能俯納家人之眾意,以此延續成例、年複一年,作家庭聚會,得長幼共敘同樂之福」。 他又表示:「兄弟之中以善禧最小,自幼獨樂以塗鴉為玩,長大尚不改習性,來台後就讀於公費學校,先在 台灣省立台南師範美術科習藝、當過三年小學老師,又再考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進修,從此以後,遂 以美術教師和繪畫創作為業。 哥哥們都以我的畫為榮,在大哥華誕歡慶之日,咸趣以獻畫作興。也是鼓勵弟弟學以致用,勤於業,增其信 心,無形中督導其提高適應能力,接受應題作畫之挑戰,從大學三年級開始,便以生澀的筆法,勉難地堆染 出『藝山無量圖』……。 在他的這幅藝山無量圖中,看得出古人畫筆墨嚴謹、細緻,朋他敬愛大哥的心編織在這張畫之中,油然而生 一份對家鄉的憶念,和對大哥、長兄如父的無限感載,畫上有一段極為感性的話,上寫著避秦海隔十有一載 ,歲己亥冬欣逢大哥五秩晉六壽辰,奉示國難期間骨肉散處謀生艱困,勿得稱慶,漢承斯旨,繪藝山無量圖 寫「仰止」「萬壽」「甘露」三亭以故園之景物虔諸尺素,嵩祝福壽康強,當蒙首肯而莞爾也。並於旁接敘 ,藝山在漳州城西北隅為龍溪之主山,初名登高山,明洪武十三年產紫藝知府徐恭表上賜名紫藝山,通稱藝 山。字畫中的景,記憶猶新,山徑小路之上點輟二老及二少,他言明是大哥大嫂以及兄嫂兩位至愛的舛孫女 。當然是希望兄嫂能享有天倫之樂,福壽康寧在這本祝壽專集之中,多為祝壽典故之作,但卻也不失臨摹和 抄襲前人的可能。事後證明,這只是轉敘胸懷,專為祝壽所作,唯一表達,他們一家人對大哥大嫂的愛慕, 特別是十歲喪父之後的生活依恃,唯一的靠山。 夫人羅老師也一再坦承,鄭善禧,確是被兄長們的愛包圍著,而且真正的在他們的手足至情中長大,所以每 年的祝壽聚會是全家族最盛大的事。她並感謝諸位兄嫂對他家有極深厚的關愛和支助。所以這本具有白石老 人、吳昌碩和八大、石濤筆墨巡禮的畫集,很得人緣的成了全家人的最愛,和旁人、羨慕的焦點。因為這本 集子敘述的不僅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、文人畫的精神,而且是集忠孝節義的總合,在今天功利抬頭的現代 社會之中,這種兄友弟恭濃厚的深情得以保存,而且凝聚成為家傳,除了鄭善禧一家人能酣享這份祖先贈送 給他們的至親至愛以外,社會也應該善為推廣。 勤儉刻苦 鄭善禧還有一個與齊白石堪為一比的生活習慣,是極為勤儉、刻苦。除了買書以及購買紙筆以舛,幾乎不懂 得現代化的娛樂。現在從師大退休了,更是將全部的心力投入繪畫的生命之中。 為了安靜作畫,他寧願孤獨,每日清晨六點多,帶著兩盒便當,便一頭鑽進他師大附近的畫室之中。通常他 謝絕一般人進入他的畫室,連同孩子、夫人也不例外。因為在他的畫室之中,只有書、畫,畫典一起不眠不 休,累了,倒在書堆之中,又是另一種享受,他自嘲:「住在難民營中。他認為在世俗中沒有可以束縛他的 人或事」。回憶起當年,畫家李仲生,還在彰女上課的那段時日,他住在校內的宿舍之中,就有了這個習慣 ,不喜歡別人窺視他的畫室,把整間屋子的窗門,全上了窗帘,全天候的封鎖,據說也是滿屋子的破銅爛鐵 和顏料畫架。除了有限的幾位知已畫友能進得去以舛,閒人免想得其門而入。 當然鄭善禧的畫室,必然也是閒人免想「妻女勿進」。他需要創作,又能奈他何?他常背這幾句話「定而能 靜、靜而後能安、安而後能慮、慮而後能得!」他用強而有力,很有自信的泉州腔調念出來,確實具有韻趣 ,但卻也極像是在自我素描。他自己把自己安排在這麼一個寧靜而思遠的地方看書創作,一天兩個便當直到 深夜、月已東昇到子時,才返回自己大安街的住所。 他任教職於建國、附中的夫人,為了成全自己丈夫的崇高理想能早日實現,她只有盡全力的去督教二位女兒 以及操理家務,希望能夠讓鄭善禧全心創作而無後顧之憂。 國畫的革新 民國以來,對國畫的革新有兩種途徑,一是「汲古潤今」和「引西潤中」兩種模式,前者是從中國固有的傳 統繪畫中歸納出一條創新的新法,例如,齊白石、吳昌碩、黃賓虹、任伯年等;後者是吸收西畫的精髓而後 改良國畫,比方說徐悲鴻、林風眠等為例。 鄭善禧,對國畫的革新,頗有使命感,他的方法既不「汲古潤今」,又不是「引西潤中」。他是採取融合之 後開創自己。他特別強調五四運動中的白話運動對他創作的啟示最大。所以他以白話化的方式去開創自己繪 畫撲拙的意境和民主化的現代風貌。 最近,他在阿波羅展出了一幅布袋戲,就給人這種感覺十分的「憨拙」又十分的「現代」和「十分的白話」 。他的意思是說:既是弄璋、弄瓦弄不清,還不如生男生女講得分明,不是直接了當些嗎? 除了創新,他也不忘護古,最近他也為了三句獨腳詩而作了補句,相當的可人,它們是:趙恆蔥的「詩書是 我良田」他補上「求學將以致用」。 兼巢居士沈衛的「文章奇逸世少比」,他補上「詩來清吹拂衣巾」。 黃葆成的「匈次不使俗塵生」,他補上「賢能威以虛和集」,不但用的是相同的韻角,而且還是相同的字體 。那麼,使獨腳詩復活,算不算是另一種善意的翻新? 本書由歷史博物館出版、作者:洛華笙授權網路發表 作著連絡處 ﹕台北縣淡水鎮英專路151號 電 話 ﹕886-2-2612-5656 . 2-2620-2504 . 2-2391-8737 TOP 傳 真 ﹕886-2-2620-9650 E-Mail:ar@OA.tku.edu.tw |